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思践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路径探析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筑干流大坝且保持与长江自然连通的一级支流,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贵州段占流域总长的2/3。近年来,赤水河流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通过多种途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优化整合空间。
立足资源禀赋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赤水河流域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多样、驰名酒厂林立、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赤水河流域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旅游、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竞相发展,横向生态补偿探索积极开展,各类产权交易实践稳步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取得进展。
目前,贵州赤水河流域旅游资源共8000余处,开发了红色文化游、酱香白酒工业游、赏花观林游、生态康养游、特色村寨游等旅游产品,涌现了遵义烤烟、赤水乌骨鸡、赤水金钗石斛、赤水晒醋、大方天麻、桐梓方竹笋等品牌。
2014年,贵州省内处于赤水河上游的毕节和下游的遵义开始推行“双向补偿”;2018年,云南、贵州、四川共同出资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补偿资金开展省际补偿。赤水河流域部分城市在积极开展自然资源确权工作的同时,推进单株碳汇交易,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赤水市、大方县作为贵州省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已分别编制出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并对外发布。
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在实践中,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种种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公共产品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度量难、变现难、交易难”,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交易处于起步阶段,俱乐部类生态产品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私人产品类生态产品层次不高且市场环境不佳。
生态调节服务是赤水河流域公共产品类生态产品的主要形态。目前,该地区公共产品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存在结果差异大、底数难摸清、价值变化难监测、结果认可度低等问题。赤水市、大方县核算的2018年 GEP分别是479.5亿元和518.4亿元,分别是本地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5.3倍和2.7倍。其中,调节类服务价值量在 GEP中占比较高,分别为49.8%和68%。测算数额明确,但尚未有出资方买单。换言之,赤水河流域尚没有公共产品类生态产品的交易发生。
碳排放权与碳汇、排污权、农村资源产权交易是赤水河流域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的主要形态。目前,赤水河流域单株碳汇交易没有区分不同植株碳汇量差异,并且购买的碳汇无法在碳交易市场使用,导致交易参与度不高。贵州省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中心处于运行初期,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交易制度、产品设计等尚在探索完善中。此外,还存在业务近似的交易平台较多、互相之间业务边界模糊等问题。
横向生态补偿和收费景区是赤水河流域俱乐部类生态产品的主要形态。目前,横向生态补偿存在资金总量偏低、难以覆盖成本,参与主体单一,未能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补偿手段不灵活等问题。各收费景区频频出现低水平竞争、低层次重复建设,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食品和小型休闲农业是赤水河流域私人产品类生态产品的主要形态。赤水河流域虽然资源丰富,但各地依托自身资源进行分散开发,导致产品内容单一、层次不高、产业链不完善、溢价能力有限,市场运行环境仍存在乱象。
夯实生态产品基础工作,完善产品交易运行体系
基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此对进一步优化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几点建议。
——加强公共产品类生态产品的基础工作。全面调查并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本底台账,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确权登记,编制生态产品详细清单。进一步推动公共产品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数据和结果共享。建立政府、企业、行政村、自然人等不同主体的生态信用档案,并与财政拨款、金融信贷、行政审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联动挂钩。加大税费调节力度,适当增加生态产品消费成本。加快自然资源监测体系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自然资源总量、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等开展实时监测。
——完善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交易运行体系。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政策体系,增强可操作性。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绿证资源认购等机制的衔接,避免重复计量。厘清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中心、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金融资产类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等交易平台的业务边界。健全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推动精准测算。鼓励科研机构研究适合赤水河流域特点的林业碳汇方法学。
——推动俱乐部类生态产品市场化进程。继续支持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完善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优化贵州省内横向生态补偿,完善补偿规则,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统筹整合赤水河流域各景区,塑造品牌、细分层级,推动形成合力。
——为私人产品类生态产品营造良好环境。健全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建设假冒伪劣商品曝光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在销售网络搭建、技术研发、评级认证、产业链配套、小微企业信贷等方面引入知名企业参与。此外,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企业集中入园,完善交通、环保、消防、信息等基础设施。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