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封加平 原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司长,现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眼光放长远一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2014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深入研究森林维护生态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快发展森林资源、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生态根基,具有重大意义。
一、从战略高度审视 森林维护生态安全的主体作用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发展,总是与森林相依相伴。原始社会人类以叶为衣、摘果为食、构木为巢,农业社会人类毁林开垦、驯兽养禽、采桑植麻,到了工业社会,木材与钢材、水泥、塑料并列为四大基础性材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衣食住行处处需要森林。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生存发展永远也离不开森林。没有森林,人类就没有生态安全、生存安全。
崇尚森林、重视森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我国古时就有“劝民种树”“劝课农桑”的说法,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直把植树造林视为功德无量的事业。黄帝陵中有黄帝手植柏,孔庙中有孔子手植树。管仲在《管子•权修》中说,“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并将树谷、树木、树人并列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务;在《管子•立政》中说,“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早在周代就设立了“山虞”“林衡”等林业官员制度,并规定“不树者,无椁”。汉代以后,国家不时颁布倡导植树的政令。清朝乾隆时期编纂的《授时通考》,专门单列一章介绍如何植树。孙中山先生将发展林业纳入《实业计划》,主张大规模植树造林,防止水旱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森林问题。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并多次指出:“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要重视林业、造林,这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江泽民同志指出,植树造林是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大事,并作出“再造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胡锦涛同志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人民的大事,并发出“让森林永远造福人类”的倡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森林问题、生态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连续十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亲自推动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亲自推动天然林保护,亲自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亲自推动湿地保护,亲自推动建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亲自推动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扶贫,亲自研究部署森林生态安全问题,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没有森林维护生态安全,就没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延续。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为什么没有断裂?当然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就是中华大地曾经得到了茂密森林、良好生态的支撑和庇护。历史上,我国遍布森林、湿地、湖泊、河流。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森林茂密,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条件,孕育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中心。直到秦汉时期,森林还十分丰富。“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描述的就是那时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景象。今天生态脆弱的太行山一带曾经也是“地幽人迹少,树密鸟声多,绿树绕翠壁,松林撼晨风”的自然美景。
大象对森林生态条件要求很高。我国现存野生亚洲象只有300头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林区。历史上,大象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黄河流域曾经就有大象。《二十四孝》中“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说的就是舜驯服野象耕田犁地的故事。商代的甲骨文记载,商王曾在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一次就猎获了7头野象。南宋时期,朱熹担任漳州知府时,大象成群,蹂躏庄稼,弄得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他在《劝农文》中鼓励百姓杀象除害,并设重金奖赏。这些史料足以说明当时的这些区域有着何等茂密的森林、良好的生态。
同样,老虎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的广大地区,以及陕西、陇东、豫西和晋南的个别地区,都是我国特有华南虎的栖息之地。《太平广记·巴人广异记》记载:开元中,巴人百余辈自褒中随山伐木……倏尔有虎数头,相继而至,噬巴殆尽,唯五六人获免。还有《水浒传》武松打虎的故事等都充分说明,虎啸山林在历史上是一种常态。后来,老虎就离人越来越远了,绝大部分已经消失。现在吉林省境内有50只野生东北虎重现山林。这说明,只要下决心保护森林,可以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老虎也可以重现森林。
尤其值得珍惜的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共生共存”“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哲学思想和“地有林养,无物不长;地失林养,无物不消”“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形成了以森林文化、山水文化、竹文化、花文化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效促进了历朝历代和各族人民对森林的重视和保护。清代前期,统治者为保护祖宗的发祥地,把整个东北划为“四禁”地区,这里的原始森林在200年间得到有效保护。我国西南地区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把山林和自然视为神灵,这也使得十分宝贵而丰富的森林较好保护下来。这无疑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态基础。
森林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总结历史,中华民族没有在森林生态问题上犯大的致命错误,这是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而没有中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
(二)没有森林维护生态安全,就没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如果说森林破坏了,湿地破坏了,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了,水越来越少了,地下水都采没了,土地沙漠化越来越扩大了,怎么实现永续发展?2014年12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必须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国,让历史的千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位在中国工作生活了近60年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同志,1981年专门给胡耀邦同志写过一封信。他大声疾呼,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沙漠扩大,从根本上减少水旱灾害,这是中国的“特大问题”。他当时回忆起1927年初来中国时,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说过,再过200年,华北将成为一片沙漠。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目前不仅没有出现,而且遏制了沙漠化的扩展。但是,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一旦放松警惕、出现滑坡,生态恶化将迅速而危险。
生态危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温水煮青蛙”,具有渐进性,就是慢性自杀。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到砍倒最后一棵树结束。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不是突然消失的,都是随着生态恶化而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的,这就更可怕。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中发出了严重警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让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这些地方在19世纪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集聚中心和贮藏库。因生态破坏而上演的文明悲剧在我国历史上也发生过,楼兰文明、大夏文明的消失,都与自然生态的破坏直接相关。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减少60%;生物固碳将减少50%;同时将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说,森林的生态功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失去森林,就会失去未来,失去一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把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宝贵的森林资源保护好、发展好,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
(三)没有森林维护生态安全,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全。由于对森林长期过度利用和严重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已十分严峻,带来的教训十分惨痛。近500年来,长江约10年发生一次洪灾。1931年的长江特大洪水淹没7省205个县,受灾人口达2,860万人,死亡14.5万人,随之而来的饥饿、瘟疫导致300万人惨死。由于历史上森林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长江的洪水灾害更为频繁,后来达到约3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据1950—2000年资料分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26.3万人。
山青才有水秀,穷山必有恶水。森林的破坏,必然造成水土流失,不仅削弱了森林的蓄水功能,而且导致河流湖库淤积,装水的“盆”越来越小,洪水一来,一泻千里,必然成灾。1975年8月河南南部发生特大洪水,3天平均降水1,000毫米,造成1.2万平方公里积水,京广铁路停运48天,26个县1,100万人受灾,2.6万人死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黄河成了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尼罗河、恒河、密西西比河等全球16条大河,每年流失的土壤75亿吨,其中黄河达到16亿吨,占1/5强。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由于泥沙淤积,不仅黄河下游成为“悬河”,而且中上游也成为“悬河”,河床一般高出堤外两岸地面4~6米,最高的达到10米以上。不少河段还形成了“二级悬河”,从开封市附近的夹河滩水文站一直到入海口都是“二级悬河”,最严重的80多公里河段主河槽又高出了原来的河床4米多。1960年开始蓄水的三门峡水库,到1966年库容就被淤积了44.4%,成为死库。更为可怕的是,全国已有2.7万多条河流消失,8.2万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1/3,长江的输沙量也已高达10亿吨。
森林植被破坏带来的危害,是十分广泛而深重的。我国荒漠化土地达26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7%,其中沙漠化土地达173万平方公里,约占18%,严重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土地沙化就像毒瘤,不停向四处扩散,破坏肌体功能,导致国土不断退化,毁坏耕地、草地、湿地时有发生,就连红军长征艰难跋涉的若尔盖湿地也出现了沙化现象。据资料记载,全国已有近2亿亩耕地不同程度沙化,1,000万亩耕地、3,500万亩草地、9,600万亩林地变成流动沙丘。全国有3,000多公里铁路、4万多公里公路和7万多公里灌渠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新疆策勒县城因沙化三次搬迁,皮山、民丰两县县城两次更址,一些村庄被黄沙淹埋。
森林植被的破坏带来的危害,还是系统性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湖淤积、土地沙化、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山体滑坡以及沙尘暴、泥石流等严重的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可以说,生态恶化曾经是我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时至今日,生态产品仍然是我国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仍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态治理仍然是我国最紧迫的课题之一,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我国实现永续发展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四)没有森林维护生态安全,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美丽中国。古代之中国,是森林之国、绿色之国、美丽之国。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其中不少篇幅展现了中国城市和乡村秀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描述:“中国整个看来像一座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陆地上充满着果树、森林、蔬菜,大部分整年一片青绿,充满着广大的良好田地和丰盛的庄稼,淡水河流分布其间……两岸的树木成荫,真是柳暗花明,处处一片青翠”,“中国土地的肥沃、美丽、富有和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异常,太高太大了”。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遭受到了外国列强的凌辱和掠夺,山河凋敝,大地失色,家园破败,国力衰弱。天有病,人知否?但野生动植物是知道的。黑龙江的亚布力,俄语的意思是美丽的苹果园;黑龙江的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是生长美人松的地方;辽宁的法库县,满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这些苹果园、美人松、丰美水草都很难见到了。内蒙古的包头,蒙语的意思是野鹿聚集的地方;云南的元谋县,彝语的意思是盛产飞跃骏马的地方;宁夏石嘴山地区的海勃湾,蒙语意思是狮群出没的地方,也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地方,野鹿、野马、狮群都已难觅踪迹。
把国家建设得富强而美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全国人民的新期待,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2万美元,跨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老百姓更加追求绿色和生态。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2015年3月24日党中央又明确提出将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起来、协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美丽需求,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百姓以绿色家园,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大地只有披上绿装,才有美的基础。美不美要看山和水,只有青山常在,才能碧水常流。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先生,把“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作为中国务林人的追求和使命。森林是自然生态、优美景观的集大成者,拥有着大自然中最美丽的色调,是山川原野的天然化妆师。享誉海内外的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新疆喀纳斯等等,都是因森林而美,因森林而秀,成为美丽中国的缩影。没有森林,就没有青山,就没有绿水,就不可能建成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森林的主体功能,让森林平衡生态,让森林美化家园,让森林普惠民生,让森林的永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个永远的美丽家园。
(五)没有森林维护生态安全,就没有全球生态安全。进入工业化以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引发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的生态灾难。联合国警告,全球森林已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事实上,地球大面积森林消失带来的生态灾难已十分深重。2005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之中”。全球每年约600亿吨土壤流失,地力衰退和养分贫乏的耕地已达450亿亩,每年损失9,000万亩耕地。全球湿地面积已有一半遭到破坏。全球严重缺水的国家达到100多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缺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指导委员会公布,在2005年以前的20年中,全球遭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口达8亿多人。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全球沙漠化土地已高达3,600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有超过10亿人口遭受荒漠化灾害。全球气候变暖也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漠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如果说环境污染是“皮肤病”或“皮外伤”,几十年可以治愈;那么,森林破坏就是“内伤”,就会对地球的肺、肾和免疫系统造成破坏,甚至演变为“癌症”。2014年北京APEC会期间,经过各方努力,北京迎来了“APEC蓝”。而森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需要几十年上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恢复,有的甚至不可恢复和逆转。
这些全球性的严重生态危机,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治理机制,陆续制定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国际森林文书》《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保护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行动计划》《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生态公约和文件。森林生态安全问题,已远远超出了生态范畴,成为贫困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外交问题和国际政治问题。有国际研究机构预言,“谁在生态问题上主动采取行动,谁就能在今后国际舞台上起领导作用。”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显示,我国是森林面积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但是,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木材消耗国和第一大木材进口国,一半以上的木材是靠进口解决的,进口量超过全球贸易量的1/3。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我国建立了打击非法采伐合作机制。
保护和恢复全球森林资源,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国际社会把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除了与我国建立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合作机制以外,象牙问题、老虎问题、雪豹问题、犀牛角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等,都形成了国际合作机制。森林问题、生态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形象、国家声誉的重要因素,成为国家生态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连续40年保持高速增长,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球范围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美国人小约翰·柯布多次谈到,“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美国生态文明研究专家罗伊·莫里森在其著作《生态文明:2140——一部22世纪的历史和幸存者日记》中预言:“中国将在世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应当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思维,坚持把森林维护生态安全作为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战略工程来抓,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正能量,为建立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二、森林维护生态安全 实现永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森林维护生态安全,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要维护生态安全,落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重视。
(一)牢固树立生态立国的基本国策。农业立国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既是一部灿烂的农耕文明史,又是一部森林生态变迁史。汉唐时期,黄河流域大片森林和河湖滩地被辟为农田,铸就了近千年的鼎盛与辉煌。但是,这种鼎盛与辉煌是建立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淤积,黄河历史上发生了26次改道,大约100年一次,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生态灾难。生态之害与社会之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缓慢转移,黄河流域曾三次向长江流域大规模移民,第一次约有90万人,第二次约有650万人,第三次约有1000万人。移民先是将平原的森林开垦为农田,当时东南地区平原地带“野无闲田、桑无隙地”,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湖滩“与水争地”,后来又转向了山地“与林争地”,出现了“步丘皆力穑,掌地也成田”“一寸之土,垦辟无遗”“尺土寸壤,无不开垦”的现象,甚至到了“岭阪山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的程度。这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东南水旱之灾,“弊在于围田”“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就是古人对生态之害的深刻认识。
当今的森林生态安全问题,不仅来自农业,更大的压力来自工业。这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威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欧洲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80%,进入工业化以后急剧下降到10%,导致生态严重恶化。工业产品可以进口,粮食可以进口,木材可以进口,而生态条件、生存基础无法进口。如果不保护好生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再来一次生态大破坏,就不可能实现永续发展。杜甫有一句诗叫“国破山河在”。如果不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再快,把生态破坏了,搞得“国在山河破”,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一个优秀的民族是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民族。保护生态是永恒的主题,是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为了使中华民族永远不要忘记破坏生态带来的惨痛教训,不是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应当设立“国家生态安全日”。永远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坚持生态立国的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落到实处。
(二)坚持保育并重的基本方针。森林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精华,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森林生态系统。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定位监测,森林的平均蓄水能力比荒地大30~40倍。在我国温带地区,原始天然林每公顷蓄水628吨,天然次生林552吨,灌丛447吨,人工林386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首先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对天然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忽视了对天然林的严格保护,甚至一度出现了毁林造林的现象,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质量下降。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天然林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一些多年干涸的溪流、泉水又重现了清澈的水流,野生动植物种群也开始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天然林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全国天然乔木林只有19.44亿亩。一定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要把所有天然林都严格保护起来。对一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独特的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应实行特殊的保护体制,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建立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存。真正把保护天然林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保障工程来抓,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来抓。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坚持一手保护天然林,一手培育人工林,实行保育并重,两手发力。我国森林覆盖率现在只有24.02%,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6.98个百分点。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差距已大大缩小,但森林分布不均,质量仍然很低,难以满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这就需要既要保护好存量,又要努力做大增量。
当前,我国不仅天然林少,人工林也不足,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质量都很低,生态功能都不强。我国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95.02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3%,不到日本的1/2。全国质量好的森林仅占19%,生态功能等级好的森林只有13%。特别是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60.04立方米,不到德国的1/5。“只见青山,不见大树”“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实行保育并重的方针,还应特别重视森林抚育,大幅度提升森林质量,真正发挥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特殊功能。
(三)坚持系统治理的战略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森林是处在顶层的生态系统,对土、山、水、田、人的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是用“命脉”这个词揭示它们相互关系的深意。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指出,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据专家研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约需要300年或者更长时间。专家测定,在降雨量340毫米的情况下,每公顷林地土壤冲刷量为60公斤,而裸地高达6,750公斤,流失量比有林地高出110倍。日本把森林确定为治山治水之本,日本白皮书公布,日本森林土壤中的储水达到2,300亿立方米,相当于日本琵琶湖储水量的8倍。可见,森林对水流、河湖、湿地的生态防护功能是多么重要。同时,农田防护林可以有效防止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森林植被对治理石漠化、荒漠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他多次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些精辟论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首先要从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做起。要充分发挥森林在治山、保水、固土、护田、净湖等方面的综合生态功能,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统筹治理。这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不可违背的基本规律和战略途径。
(四)坚持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库、基因库、资源库、能源库和储碳库,而物种基因是地球最珍贵的自然遗产,是潜力无穷的宝藏和人类未来的财富,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物质基础。没有森林的永续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世界上推行森林永续发展最成功的是德国。德国的森林覆盖率也曾下降到20%,爆发了生态危机和木材危机。从17世纪开始,德国就创立并推行了森林永续利用的发展模式,经过300多年的持续经营,目前完全走上了永续发展的道路。德国的林地面积为1.65亿亩,只有我国的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的1/3强,其每公顷蓄积量已高达320立方米,年采伐量高达6229万立方米,而森林的年净增长量仍高达3500多万立方米。
我国的林地面积为德国的28倍,吉林的气候条件与德国的基本相当,应当说我国不少地方发展森林的自然条件比德国更优越。为什么我们与德国差距那么大?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坚持永续利用的理念,没有确定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学习借鉴德国森林经营的先进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永续发展。
遵循森林永续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该严格保护的就严格保护,该放开经营的就放开经营,对天然林必须严格保护,对人工林应放开经营,特别要注重发展可生产巨大生物量的树种草种,这样既可以让森林经营者在发展森林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实现人工林越采越多,越采越好,永续利用,又可以更好地保护天然林。我国畜牧业发展创造了牛越杀越多的经验,平原地区的人工林也是在采伐利用中越采越多的。
通过保护天然林、发展人工林、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全面增加生物量,构建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努力建成山川披绿、河湖皆秀、生态良好、景色宜人的美丽中国,为当代中国留下正能量的记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为永续发展留下历史丰碑。
中华民族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决不可能建立在生态恶化的基础上,必须跨过从生态欠债到生态盈余的这道坎。这就要求在对待森林生态安全问题上,必须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转变、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转变、由无偿使用生态产品服务向有偿使用生态产品服务转变,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对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肩负起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历史重任,创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丰碑。
三、实现森林维护生态安全 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关键是要抓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研究解决好制约我国森林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
(一)关于防治土地荒漠化问题。经过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成功典范。实践证明,沙区可以变绿洲,治沙也能够致富。山西省右玉县解放前生态十分恶劣,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只有0.3%,“风起黄沙飞,雨落水成灾”,生态灾害十分严重。有人戏言,在右玉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右玉县21任县委书记、县长,60多年来坚持不懈抓植树造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把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塞上江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新疆若羌县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126元,通过在沙地上种植红枣,现在仅此一项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家家户户盖了房,买了车,安居乐业。这些事例值得我们深思。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统筹研究成片治理、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增加投入规模、保障生态用水、推广滴灌技术、实施生态移民、改造退化防护林等重点政策,尤其是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要选择元宝枫、杜仲、山桐子(油葡萄)、碧根果、文冠果、沙地桑、构树、沙棘等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多功能树种,可获得多种效益,可形成支柱产业。二是应在林草系统大力推广滴灌技术,让三北的荒山沙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发挥重大作用。
土地荒漠化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这既是一个生态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国际问题。联合国已明确提出要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应研究提出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百年规划,列入国家战略工程,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实施重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投资计划,加大投入力度,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中国的贡献。
(二)关于退耕还林问题。陡坡耕地是我国水土流失的根本症结。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这种情况开始好转。延安通过退耕还林,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3.4%提高到5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入黄河泥沙由退耕还林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下降到1077吨、降幅88%,年均降雨量增加了100毫米,小气候正在改善。2013年7月一场历史罕见的强降雨也没有形成洪灾。实施退耕还林并没有影响粮食生产,据国家统计局分析,与退耕还林前相比,2012年退耕还林工程区粮食总产量增加23.4%,谷物单产提高19.6%,而6个非退耕还林省市粮食总产量下降11.5%。陡坡耕地打不了几斤粮,代价却很大,应下决心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这样既可以通过造林治山治水治沙治土,又可以实现稳定治穷致富,还可以落实大食物观,大大增加食物量和生物量,改善食物结构,一举多得。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把所有需要退耕的陡坡耕地、生态移民腾退耕地、重金属污染耕地退下来。第二步,把严重沙化耕地退下来。第三步,把重要水源地坡耕地退下来。对已划成基本农田的劣质耕地,该调整的也应调整,完善政策,确保退得下、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
(三)关于国家储备林建设问题。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不能不解决木材供给问题。我国经济体量大,而且处于长期上升阶段,木材需求已经很大,还会继续增加,全国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达60%。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全球已有90个国家开始禁止或限制原木出口,通过进口解决我国木材需求问题将难以为继。新西兰用不足全国森林面积17%的人工林,生产出占全国木材产量95%的木材,目前全世界10%的人工林木材来自新西兰。南非用占国土总面积百分之一点多的人工林,实现了木材自给,由一个木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为了解决我国的木材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储备林建设作出了部署,有关部门制订了长周期、低利率贷款政策,对发展森林资源给予了有力的金融扶持。但仍然存在担保难、利率偏高、还款时序不科学、民营企业不能作为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主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森林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十分关键。
(四)关于森林防火问题。森林火灾是森林的头号杀手。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的森林大火,教训极其惨痛。2007年希腊发生的森林火灾,波及半个国家,引发政治动荡。同年,美国加州的森林大火,造成100万人大逃离。2010年俄罗斯森林大火,烧掉了全国1/4的庄稼,威胁到俄罗斯的重要军事基地,并导致粮价上涨、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发生森林火灾80多万起,烧毁森林面积超过6亿亩,相当于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5成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万亿元,死亡5,000多人。森林防火关系森林安全、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全和政局稳定,应加强防火道路建设、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装备建设特别是大型装备和以水灭火的装备,这也是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五)关于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越过这个陷阱,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也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否则就会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高新技术、加快转型升级、缩减低收入群体。我国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是农民。现在有2.6亿农民工在城里务工,仍有6.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的峰值,如果城镇化达到75%的水平,届时将有11.25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仍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资源、物种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业、没有就业。林业产业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碳汇产业、生物产业、美丽产业,是具有巨大就业潜力的产业,是能够使乡村形成支柱产业的产业,是具有巨大综合效益的产业,也是市场潜力巨大、不会造成产能过剩的产业,还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发展壮大的永恒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农民最熟悉,与农民利益最直接。尤其是如果以生物产业和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为切入点来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引入高新技术和金融资本,可以形成一系列绿色产业,可以使乡村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跨越。扶持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应始终成为我国维护生态安全和缩减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一个重大战略。
(六)关于财政和金融扶持问题。森林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生产生态产品的公益事业,又是利用太阳能和土地创造绿色财富成本最低、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载体,可以创造巨大的生态价值和民生福祉,应当列为国家投资的战略重点。加大林业投资是非常值得的,一可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二可以增加生态资本,三可以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四可以增加社会就业,回报是很大的。新中国成立72年来,中央财政向林业投入了不到6万亿元,获得的回报少算也有20倍以上。这样的生态产业和民生产业能有几个?现在有不少项目是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不仅没有效益,还成为包袱,而对林业的投资,年年增值。应发行生态国债、生态彩票,来解决林业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全国有43亿亩林地、40亿亩草地、8亿亩湿地、3亿亩园地,发展潜力很大,需要的投入也很大,光靠财政投入还不行,应进一步加大金融扶持。林业产业既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绿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在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方面有三大潜力和优势:一是林地潜力大。我国有森林34.65亿亩,但活立木蓄积量只有22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仅为194.93亿立方米。世界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37.1立方米,我国仅为95.02立方米,相差42.08立方米。如果使我国现有森林每公顷蓄积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仅这一项就可以增加97亿立方米,这是一笔巨大的生态资产和绿色财富。二是市场潜力大。木材将长期成为世界上最紧缺的商品之一,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空间都很大。三是新产品的潜力大。林区很多物种都是宝贝,是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的重要基础。
2025-04-23
2025-04-02
2025-01-16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 高质量发展......
2025-01-16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