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

guizhou HUAXIA ecological 

TRADING CENTER

“绿色动力”赋能贵州乡村振兴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 作者:审核:省林业局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22-11-14 | 1388 次浏览 | 分享到:

深秋时节,行走贵州大地,乌蒙山区复垦复绿带来盎然生机,雷公山深处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守护绿水青山,赤水河畔山桐子硕果累累染红山头。

  近年来,贵州坚持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大生态战略有机结合,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同时促进脱贫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持续增收、稳定致富,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劲“绿色动力”。

榕江县崇义乡敦义村搬迁群众宅基地复垦复绿

复垦复绿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站在金沙县平坝镇新寨村高处俯瞰,村子郁郁葱葱。“以前我们这里可是荒山石山,现在变成了‘金山银山’啦!”马金艳开心地说。

  马金艳曾经是新寨村村民,她说村子地处冷水河保护区,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过去村民依靠种植玉米维持生计。

  2019年,马金艳和村民们一起生态移民搬迁,搬到了县城民兴街道红兴社区。如今,她在县城一家公司上班,每月工资4000多元。

  搬出深山后,马金艳家里的20多亩土地流转给国储林项目用来种树。“土地流转出去,5年有4万多块钱收入。”

  “新寨村有84户322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800多亩坡耕地全部成为国储林项目建设用地,生态得到修复和改善,还为老百姓增收300多万元。”新寨村党支部书记杨泽辉介绍说。

  连日来,在榕江县敦仁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民抢抓秋冬时节忙着移栽白菜苗。

   通过易地搬迁,敦仁村64户370人搬到了县城的卧龙社区。为盘活易地扶贫搬迁后的闲置土地,村里将500亩闲置土地流转给当地一家公司发展蔬菜产业。“既能够让搬迁户得到租金,也能够使本村村民得到务工收入。”敦仁村党支部书记杨武松说。

  不仅如此,该村还把山林地变成了油茶基地,把闲置宅基地用来发展“庭院经济”。既绿化美化了村寨,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时期,贵州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

  如何盘活搬迁群众迁出地资源,增加资产性收入?贵州积极盘活林地、承包地、宅基地“三块地”资源,复垦复绿的土地正成为一座座新的“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省通过公司、合作社、大户等流转搬迁群众耕地发展产业66.47万亩,实施退耕还林52.13万亩;盘活林地228万亩,户年均增收1000元至30000元不等;复垦复绿宅基地7.25万亩。

国有扎佐林场护林员正在给树木清除藤条

生态补偿实现发展与保护共赢

  深秋,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林尽染,景美如画。

  雷山县格头村位于保护区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7%,漫山遍野的林木中,有一万多株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秃杉,被誉为“中国秃杉之乡”。57岁的村民杨光福,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选聘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以来,每年获得补助1万元。他每天巡山,潜心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森林资源,杨光福还发展养蜂,又增加了一笔收入。凭借良好生态,格头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中国传统村落”,旅游业兴起,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独山县紫林山村,处于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生态保护十分重要。

  44岁的村民杨佑培,曾是紫林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后,每年有一万元的补助收入。他依靠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养蜂、种茶产业实现增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守护青山得金山。紫林山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花草产业。目前,全村海花草种植面积达3500亩,年产海花草700吨左右,年产值1400万元左右,海花草成了村民的“致富草”。

  近年来,贵州出台《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细则》《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等,聚焦贫困家庭,争取资金投入,完善管理机制,走出了一条“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如今,全省森林面积1.64亿亩,森林蓄积6.3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2.12%。在贵州大地,全省18.28万名生态护林员用双脚丈量绿水青山,用双手护好每一方林木。这18.28万名生态护林员背后,则是全省18.28万户贫困家庭增收致富。

仁怀市合马镇山桐子产业基地

绿色产业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走进仁怀市合马镇新坪村的山桐子产业基地,一串串红彤彤的山桐子挂满树枝。基地是2017年新华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建设的,山桐子种植面积达6800亩,利益联结农户1704户。

  “今年基地初挂果产量约为30吨,预计总收入有12万元。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1:4:5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可使农户增收6万元。”公司总经理王民黔介绍,8年后山桐子丰果期亩产可达2000公斤,鲜果亩产值可达8000元,可带动1704户利益联结农户户均增收约1.5万元。

  贵州是山桐子的适生区、优生区,全省各地均有大量野生山桐子资源分布。2017年我省开始人工栽培山桐子,目前已形成“种苗培育有基础、试点基地有基础、科技研发有基础”的产业发展优势。

  今年10月25日,贵州省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贵州省山桐子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发展山桐子产业基地100万亩以上,将山桐子产业发展成为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优势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贵州生态产业、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发展皂角89.3万亩、刺梨210万亩、方竹228万亩,3个产业发展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依托绿水青山,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据统计,2021年,贵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321个,林下经济实施主体达到1.75万个,带动302.8万农村人口月均增收1294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率先在全国创新实施单株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百姓实现“卖空气”赚钱:截至今年8月底,单株碳汇项目已覆盖全省9个市(州)33个县724个村的11793户,累计开发465万余株,年可售碳汇量4658万千克,购碳资金总额达1318万余元,户均增收1100余元。

  在林业碳票方面的探索,贵州更是步履铿锵。今年2月,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在黔西诞生,这张林业碳票覆盖3.3万余亩树林,碳减排量13.573万吨,预计可实现碳交易价值305万元左右;4月,全省第一张集体林的林业碳票落地海雀村,价值104万元,全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多元;10月,贵州第一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在赤水市发行,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向该碳票持有人赤水市晟丰农业集团现场授信5000万元……一张张碳票,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心动态